和朋友聊起孩子的教育问题,朋友一脸的烦恼,是父母脸上常见的那种恨铁不成钢的遗憾。朋友说自己一直对孩子管教很严,孩子也很乖巧,但就是学习不用心,任你怎么跟他讲道理谈心,他依旧一副老样子。朋友说可能是从前对孩子太过严厉,现在也试着改变方式和孩子沟通,希望孩子能袒露心声,但每次孩子都是安静地听着,听完了并不告诉他心里到底怎么想。 朋友说现在真的没办法了,眼看孩子就高三了,学习成绩老是上不去,前途堪忧。 笑着对朋友说,你是否意识到自己的错,你是否了解自己到底错在哪里? 朋友说可能是教育方式的问题,以前太过严厉,造成现在孩子与父母之间沟通存在问题。 笑着问朋友,平时一家人在一起是否充满欢笑? 朋友说很少。 我说那就对了,你应该知道自己错在哪儿了。 一个家,孩子是快乐的源泉,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我们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忘了孩子本身需要快乐,我们最终的希望也是孩子能够快乐。但我们总是把我们自己没有实现的一些理想和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把孩子当成了实现我们自己愿望的载体,孩子能快乐么?孩子又怎么会不产生抗拒呢? 对朋友说从今天开始改变你的思维,你对孩子说读书不是为父母读的时候其实你已经要求孩子为父母的理想读书,不然你何必那么在意孩子的成绩和表现? 你希望孩子出人头地,希望孩子金榜提名,希望孩子事业有成,你所希望的哪一点是孩子的希望呢? 我的孩子只要她快乐就好,对女儿说做任何事情要尽力,尽力而为是为了将来没有遗憾,说自己没有努力过,但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过程中你是否获得了快乐。 对女儿说如果你做的事情自己感觉不快乐就停下来,不要勉强自己。世界上的事情每天都有人去做,但你只做让自己快乐的事情。当然某些阶段也需要忍耐,但忍耐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快乐。比如读书,阅读是快乐的,可以获取新的知识,获取新的人生经验,获取新的感受和认知。求学的过程不一定快乐,教育制度的问题,还有学习态度的问题,都会让人觉得某一个阶段特别辛苦。关键是自己怎么理解读书过程中的辛苦,是真的辛苦,还是为了将来获得更大的快乐。 一件事,进行的过程中有辛苦,但最后的收获是快乐,坚持就是值得的。 女儿认同了我的理念,每天快乐地读书,虽然学校依然“题海战术”,依然“高压政策”,但女儿知道目的是什么,所以她快乐地接受了现实的辛苦。 生活中很多事情和孩子的教育一样,我们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总是希望对方能够完全符合自己的要求,要求越迫切,失望也越多。 人生苦短,何必要求太多,短短几十年,能够快乐已经足够,贪求太多,最终是自寻烦恼。 对孩子也好,对朋友也罢,生活中只要大家快乐就好,爱一个人是否更应该让对方快乐呢? 我爱他,只希望他快乐,因我而快乐。我爱孩子,只希望她快乐,因我而快乐,这样的付出大概才是快乐的付出,也才有快乐的收获。 |